找到相关内容1421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存在与无明——佛教无明观的现代诠释

    它是无自性的,在般若智慧的光照下,一切烦恼都是可以勘破的。  如果说中观派彻底揭破了无明的空性,不真实性的话,更晚的瑜伽行派则对无明的缘起现象做了彻底的剖析。在瑜伽行派那里,“无明”与“痴”是同义语。...

    李广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84064438.html
  • 《略论中古民间信仰对观世音变性的影响》文献综述

    几种。  “民族心理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大多数原因探究都会从民族心理学角度来剖析观音出现并得以广泛流传,以至最后变性。如段友文先生在《观音信仰成因论》一文中提出的,观音信仰实质上反映了民众...

    诸旷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14564597.html
  • 佛教哲学简论

    而生出离之想,发心修行,趋向涅檠。   为了破除世俗众生对世间的贪执,早期佛教对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严厉的批评,基本上是全盘否定的。因为不如此就不能使世人摆脱对世俗生活的留恋,无法认识到世间及人生的...

    徐文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15664608.html
  • 汉传佛教经律论概要

    一阐提皆有佛性的经文产生了疑义,通过剖析经旨,得出的结论是:“阐提是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此经度未尽耳!”提出了“阐提(断了善根的人)皆得成佛”的...

    李尚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65964783.html
  • 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5)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离开了基础,空谈上层建筑,是讲不清楚的。通过佛经翻译的剖析,使我们从中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加深学习马列主义著作是有帮助的。   关于《般若无知论》  ...

    任继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70964794.html
  • 王恩洋:佛学通释(1)

    王恩洋:佛学通释    重刊佛学通释序  民十九二十年间,龟山书院初建,作佛学浅训,以教始业。境行及果,拟各一篇。篇若干章,章一二百字,便持诵也。平生执笔,动涉深思。思深,辞遂广。二章以往,体例顿变。缘生唯识,乃成巨文。因更名通释。通释云者,贯通经论,会其旨归。剖析奥义,导引初学。使庶士无望洋之惧,学徒有得要之功。上篇共得十有一章。初本师释迦牟尼佛,彰圣教祖,以崇信也。次有情八苦,显世间相,以...

    王恩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72764814.html
  • 荷泽大师神会传

    跳《应有缘论冷,笼罩旧说,妙有渊旨。而宁文之徒多生嫌嫉。与夺之声纷然觉起。又六卷《泥挪(《搜集经》)先至京都,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一阐提人,梵文I心hdritika,是不信佛法...

    胡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81664866.html
  • 王恩洋:《佛学通释》上卷(1)

    佛学通释重刊《佛学通释》序  王恩洋  民十九、二十年间,龟山书院初建,作《佛学浅训》,以教始业。境行及果,拟各一篇。篇若干章,章一二百字,便持诵也。平生执笔,动涉深思。思深,辞遂广。二章以往,体例顿变。缘生唯识,乃成钜文。因更名《通释》。通释云者,贯通经论,会其旨归。剖析奥义,导引初学。使庶士无望洋之惧,学徒有得要之功。上篇共得十有一章。初本师释迦牟尼佛,彰圣教祖,以崇信也。次有情八苦,显世间...

    王恩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581664965.html
  • 祖师禅与分灯禅——兼论中国禅与日本禅

    而论。本文拟对祖师禅与分灯禅做一个粗线条的比较研究,顺对中国禅与日本禅之关系作一些剖析。  一  祖师禅,语出《景德传灯录》。据《传灯录》卷十一“仰山慧寂禅师’’章及《五灯会元》卷九“香严智闲禅师”...

    赖永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02464994.html
  •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佛学渊源辨

    造化,中得心源”这个纲领的佛学渊源问题,还要从其自身的剖析做起。这里谈四个方面的理论因缘。  一、心源为本  张璪与佛门的密切关系在他“心源”一语得到明晰的体现。“心源”是个佛学术语。此语在先秦道家、...

    朱良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12965063.html